-
法國巴黎分公司
(可服務歐洲全境)
14 Rue Mabillon, 75006 Paris, 法國
在線教育的獲客之爭日趨白熱,有了資本的加持,這場教育行業的獲客大戰顯得愈發激烈起來。但是,我們不應該忘記,資本加持的本質是用資本換取時間。在短期爭斗中,優勢來得快,但去得也快。能否長期勝利,要看是否具備控制獲客成本的機制和領先于人的營銷能力。
以最近大熱的跟誰學為例,其2019年的加權平均獲客成本為470元人民幣左右,這一數字明顯低于同期其他競爭者,但與2018年相比仍然增長113%。獲客成本的持續飆高,已經帶來了獲客方式的一些重要創新。(數據來自財新網)
從客戶獲取的角度,營銷這件事兒主要經歷過3個拐點,分別是產品推廣目錄的產生、互聯網線上搜索的普及、社交網絡營銷的興起。每一次拐點,都往著信息/供給更加精準傳達給需求者的方向邁進。
而最近正在發生的第4個拐點也不例外——定制化營銷。
我們都能感受到,社交網絡營銷被泛用,效果逐漸疲軟,在社交網絡生產和推送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,大量公眾號、視頻自媒體,加上線上+線下的人脈圈,導致客戶每時每刻都會面對大量的營銷信息,從而又回到了無法高效獲取信息的起點。營銷效果自然逐漸變差。
而定制化營銷的出現,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境,即企業在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,將每一位客戶視為一個單獨的細分市場,并根據個人的特有需求來做市場營銷組合,以滿足每位客戶的需求。至此,“如何針對不同的潛在客戶的個人偏好提供不同的營銷服務”就成了定制化營銷的最核心問題。
數據對定制化營銷的主要價值是:高效找到精準目標客戶。這里需要先鋪墊一個概念——數據在傳統CRM營銷和數字營銷中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,而定制化營銷是將兩者靈活結合、為我所用的營銷模式。
如上圖,在傳統CRM營銷中,數據運用的核心是客戶數據,在整個閉環中都是圍繞 “收集客戶數據→從大量數據中找到目標客戶數據→針對性營銷→針對營銷中產生的新客戶數據的再收集”這條主線進行的。
而在數字營銷中,數據運用的核心是識別客戶的算法,圍繞的主線是“基于目標客戶可能的行為進行營銷設置→收集客戶的行為數據→通過匹配為目標客戶觸發對應的營銷活動→根據營銷結果提升目標客戶的觸發條件算法”。
有個生動的比喻:
傳統CRM營銷作戰思路像一個“炮兵”,發現目標客戶后就把一堆營銷內容打過去,希望可以命中。數字營銷更像一個“地雷兵”,找到目標客戶經常出現的地方,埋下觸發的營銷內容,只等待目標客戶出現,觸發營銷活動。
而定制化營銷如同一個機智的指揮部,可以靈活指揮炮兵和地雷兵,制定作戰計劃,最大化已有數據價值。
以某在線教育品牌的新客轉化路徑為例:
從廣告—留資—試課—電銷,再到最終購買,數據上看,該品牌的轉化折在了電銷這一步。
分析后發現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——營銷人員不能提前對留下資料的客戶進行預估和判斷,電銷時并不能分辨線索優劣,也沒有足夠的信息去做個性化轉化。
發現問題后,品牌通過數字營銷+傳統CRM相結合,做了定制化的營銷策略:
首先,品牌根據歷史成功/失敗轉化客戶的數據,進行關聯性分析和學習,通過AI建立一個「成功轉化客戶」與「客戶特性參數」的關系模型,這個模型可以根據新訪客的行為和屬性,給客戶分層(比如,按照可能轉化的機率分層),就可以在著陸時做更加個性化的落地頁展示,客戶體驗提升;而接下來的電銷環節,通過CRM系統的數據篩選和新增的客戶分層,確定更合理的跟進策略。
此外,利用現有數據資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,就是平衡最終獲客成本。我們都能理解,極低的獲取成本會引入低質量的流量,會消耗客服很多人力成本去溝通篩選,浪費銷售很多時間去轉化,浪費試聽課老師的資源。所以,品牌如果能利用歷史+即時數據,在營銷前端就開始介入,可以更好控制轉化的成本。
案例:某K12機構「流量分層+成本分層」營銷
某知名K12品牌的投放落地頁會將新客引到試聽課頁面。客戶進來需要填寫手機、年級、科目和姓名,這樣當然實現不了流量分層,那這個品牌是如何分層的呢?
就是通過一個巧妙的操作設置——填完試聽課表單后,會跳出一個彈窗,上面提示去關注公眾號二維碼,可以優先安排頂配老師做試講(且需要通過公眾號去預約老師)。通過這樣的步驟設置,將用戶按照行為分了四類:
該品牌的營銷人員針對以上四類用戶進行成本分層,采用不同的營銷手段:
這樣一個簡單的表單環節,就將客戶分成四層,然后針對轉化可能性去匹配資源。一波操作下來,流量的綜合成本(包括后端的成本)下降了近15%。
營銷就是通過一環扣一環實現的,如果整個企業都具備了這樣的營銷思路,那么現在的每個環節都肯定能想到進一步優化的空間,如果再發揮一下獲客想象力,數據資產可以在定制化營銷上做不少的文章。
今天,在線教育的社群運營已非常普遍,主要通過直播、公開課、付費課程等源頭,把客戶引到品牌的私域運營范疇。本文所涉及的個性化社群,比主流的常規社群更進一步,其核心在于建立客戶與品牌、客戶相互間的信任,從而讓社群延長客戶的生命周期,同時引發口碑效應。
我們先來看一下目前主流社群的成功要素:
而個性化社群還需要加上2個要素:
這里需要補充說明一下,無論今天的社群采用什么樣的玩法,最終的臨門一腳都是實現其商業價值(商業價值既可以是產品銷售,也可以是口碑傳播)。而個性化社群的原理正是通過「強關系+信任鏈」提升這種商業價值。
案例 某少兒編程教育品牌通過「小社群」實現黏性和轉化雙高
某少兒編程品牌,深諳只有高續費率才能保證穩定的現金流和利潤,所以,運營人員會對每個家庭(小孩子+家長)做比較詳細的用戶畫像,然后根據孩子年齡、編程基礎、居住的實際地理位置進行分組。有人可能不理解,在線教學為什么還要優先地理位置分組?其實這是為了加強小班課社群的社交屬性。
該品牌在某一線城市的分班制度里,明確包括居住位置這一因素。小班課都是固定時間段、固定同學一起上課,老師會分別為孩子、家長建群,每個群至少有3名工作人員參與:講師、輔導老師、服務和銷售性質的班主任。
首先,建立群之前有充分的預熱期,班主任會花2-3次時間組織幾個家庭自我介紹,彼此熟悉起來。
接著,因為地理的優勢,幾個家庭因課程結緣后,大概率會成為彼此有線下交往的家庭,即孩子成為朋友、家長成為互相分享和比較的對象。這種黏性會促使這個小群體偏好被綁定在一起——除了續班,還會共同購買品牌的其他服務,如游學、夏令營等。這個小社群的本質就成了幾家孩子的成長群,流失率會大大降低。
此外,社群的活動設計也刺激家長的口碑傳播。通過各類小競賽激發獲勝家長自豪感而轉發。又因為家長們的朋友圈自帶精準流量,所以這樣的傳播往往會引發很好的推薦效應。
當然,這種模式也有一個明顯的軟肋:一旦客戶出現流失,可能是小群的整體流失。這就需要品牌的客戶運營系統更敏捷,可以做及時輿情分析。
案例中的品牌就曾遇到過這種情況。他們通過輿情工具發現近期有一個共同特征的社群流失率開始增加:8-9歲孩子的課程小群。
運營人員對社群成員做了觀察和深訪,結果發現,在家長心里,“三年級”是個重要心理轉折點——即使很多佛系的父母在孩子三年級的時候也開始變得更功利,更看重在線課程能不能提高學習成績。但問題是,編程系列課,是偏向思維訓練和素質提升的。這對三年級以下的學生家長來說,是主要訴求,一旦過了三年級,很多家長會私下相互交流,去縮減課外班的比例。那么即使是體驗很好的忠誠客戶,也可能會流失掉。
發現了這一點后,這個品牌發動講師、運營、銷售多個部門資源,共同針對這部分高流失用戶做了應對策略——先從小范圍嘗試,通過社群中的家長KOL,強調編程對孩子理科成績的幫助,并通過調整課程設置、減少課后練習給孩子減負。最后,會為小社群的幾個核心家庭提供更大力度的優惠,促使他們續報后,帶動群里的其他家長。這種營銷方式獲得不錯的效果后,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應用。
這個實踐案例也提醒我們,認為“社群營銷是一種可以節省人力的營銷方式”的想法,“很傻很天真”。社群是一個典型的人員密集型以及高強度的工作,一個好的社群背后,必定是大量的人員工作和資源的付出。除了日常的運營和促活,更要結合產品的特征,持續對客戶保持洞察,并引導一種對品牌長期有利的觀點走向。
當然,這個過程現在可以結合很多類型的運營和分析工具,讓社群的搭建、維護、追蹤更高效。但對運營人員也提出了更高挑戰,需要更多營銷想象力,去滿足客戶對個性化的需求。
定制化營銷是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來提供不同的產品推廣和服務,但客戶需求千差萬別,一些品牌認為,根據不同客戶需求采用定制化營銷,勢必顯著增加運營成本,甚至會影響整體收益。
這里從三個方面來消除這種誤解:
首先,定制化營銷是為了更好地應對不斷增長的客戶對個性化的需求。其中包括理論、技術和執行策略,是市場環境變化后,企業對產品營銷做的創新升級,成本投入只是其中一步,而能否從中受益,要看實際應用能力,且這也是企業必須要面對的挑戰。
其次,在成本方面,從整個產品供應鏈來看,定制化營銷的前期確實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資源;但一旦機制走上正軌,服務品質和資源分配的成本會降低很多,品牌可以更精準地匹配客戶需求。且在遇到市場環境改變時,營銷可以通過微調整、微創新,做靈活應對,避免做大刀闊斧的高成本調整。
最后,定制化營銷的確沒有大范圍營銷的傳播覆蓋面廣,但營銷體驗明顯優于過往,會提升有效客戶的發現和轉化(比如更高的溢價能力)。
的確,就目前的技術而言,定制化營銷要做到滿足所有客戶的“千人千面”是不現實的。但企業統計分析的二八原則,也證明了大部分企業80%的利潤往往是由20%的優質客戶創造的。
因此,定制化營銷的一個價值是盡快挖掘、篩選出優質客戶,以實現資源和服務向高價值客戶的傾斜。同時,對優質客戶的經營也可以增加客戶黏性,形成優質客戶的口碑營銷,帶來同樣優質的客戶,提升高品質客戶的轉化效率。
所以,定制化營銷不是完美解決客戶千人千面需求的過程,而是更準確定位不同類別客戶,根據數據洞察來發現優質客戶,并進一步通過具有個性化的服務提升這些優質客戶的轉化率。
教育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的確是教學能力無疑,但常規上理解的教學軟件、硬師資,并不是今天教育產品的全部。
教育服務具有因材施教的特殊性,對于每個客戶來講,并不一定課程越頂配越好,反而是合適自己的產品最好。所以,打造核心產品的過程,應該保有足夠的靈活性和定制化,這就需要品牌持續打造自己在營銷運營環節的能力。即營銷的過程也是配合完成產品打造的過程。
從服務品質的角度看,營銷運營肯定是產品的一部分,且在教育產品中的價值會隨著學生對個性化需求的增加,而占比更高。
最后,基于我們靈蹊對教育行業客戶的洞察,在線教育的服務鏈條很長,如果能在營銷的每個關鍵環節都做到精進1-2%,疊加起來就是一道很高的競爭門檻了。僅以此文獻給奮斗在這場資本狂歡中的教育行業市場人,愿既能勇于迎接挑戰,也能保持目光長遠。
作者:Agnes
來源:靈蹊助手(MartechtoolLingXi)
客戶服務中心:136 0806 8886【加微信請注明來意】
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交子大道33號中國華商金融中心T1--17層
